开云体育-关于海选未来从未培养出国脚?孙继海回应:网友不懂球,我在种下种子的信息
龙舞华章铸新城,崇德尚礼促文明。一座城市的好面貌、精神气源自居住其中的每一位普通人的素质和活力。在龙华新区,活跃着这么一群“蓝马甲”(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会员工作服为蓝色马甲,由此指代),他们穿行于大街小巷,宣扬文明,践行文明,由此燃起文明的“星星之火”,如今在更多龙华人心中燃烧发亮。
走进“蓝马甲”……
时针拨回到2014年10月30日,在深圳市文明办和龙华新区综合办的精心指导下,以龙华新区市民文明观摩团为基础,龙华新区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以促进文明建设为主旨的公共文明促进会,由此开始了城市文明创建的一系列有益、创新实践。
“坚持以文明引领发展,以文明赢得尊重,提升市民文明自觉”,成立两周年来,龙华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按照“政府授权,媒体搭台,群众唱戏”的要求,组织开展系列文明促进专项活动,增强市民的家园意识与责任意识;创新督导与测评方法,成为新区“双提升”和“城市管理治理年”工作的重要民间力量;深入社区宣传文明,让文明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发芽;打造微信公众号“家在龙华”,开设“随手拍”栏目,让关注家园的点滴变化成为龙华人的习惯……
1个总会,6个分会,36个社区小分队,会员1500多人,此外还有10个专业小组和1个市民艺术团……数据凝聚实绩,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此前入选了深圳市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库,深圳市委宣传部专门发出通知,在全市推广龙华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的经验做法,认为这是全市文明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创意好、效果实、可复制的典型项目”。同时指出:学习“公共文明促进会”典型经验,在于充分发挥市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入社会组织的力量,引领他们为文明创建工作竭才、尽智、给力,开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城市文明建设的新常态。
市民参与
从“观众”到“主角” 壮大文明力量
龙华新区文明促进会的前身是龙华新区市民文明观摩团。2012年11月,在龙华新区综合办指导下,宝安日报社龙华新闻中心发起成立这一组织。很快,热心市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义工等社会各界人士组成了文明观摩团,他们走到龙华新区的社区、街头、交通要道、重点枢纽,发现新区建设中的亮点及“短板”,了解民生实事的进展和成效。30多期观摩活动,有超过2000名市民代表参与,这是新区市民参与文明创建的一次生动实践,也由此为起点,点燃了市民从“观众”转变为“主角”、自觉参与公共文明建设的热情。
在新区的支持下,文明观摩团开始了由“团”到“会”的嬗变,2014年10月30日,龙华新区市民文明观摩团“变身”为常态性的公益社会团体——龙华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正式办理了《社会团体登记证书》,成为全省首个以公共文明为主题的公益社团组织。这种变化的实质在于,文明创建活动中,市民群众的参与方式由观摩到促进,由“观众”变为“主角”,组织更加有序、稳定,更加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动力。
▲2016年3月11日,新区首个公共文明示范点在民治松仔园小区挂牌
成立后,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引进了“圈层”的概念,既有“总会-分会-各社区小分队”这样的纵向圈层,也有法律组、志愿服务组、网络服务组、环境卫生组、交通组、公益调研组等横向的专题小组。个人会员从300人发展到1500多人,构建了1个总会、6个分会、36个社区小分队。同时,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还打造了市民艺术团,整合更多公益资源,送演出进社区,创新文明表达形式,深入传播公共文明新风。目前,艺术团拥有32名演艺人才,其中包括3名国家一级演员、9名国家二级演员和多名省级优秀演员。
“过去我比较少去关注身边的环境,看到不满意的现象,也很少主动做点什么。但加入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后,朋友们说我变成一个‘爱管闲事’的人了,我明白,如果有更多市民能以这种心态来关注文明建设的点滴小事,我们生活的家园就会更加和谐、美丽。”这是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一名普通会员的感言,也道出了许多会员的心声。
“蓝马甲”的力量在逐渐增强,会员心中多了份沉甸甸的骄傲和责任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公务员、医生,也有律师、记者、劳务工、退休人员……大家共同参与新区文明建设,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提出建议,不仅建立了群众与政府良好互动的平台,还促进了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交流,整合社会多方的力量共同参与到文明共建的工作中,实现了在公共文明方面的全面覆盖。
树立榜样
先提升自我 再影响他人
宋益梅是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的第一批会员,至今已经参加了上百场活动。“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关心的事和我们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两年,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不仅能为新区的家园环境、文明氛围出力,自己也有许多收获,比如文明观念的转变。我会更加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文明规范,同时,还带动亲友参与相关活动,家人的‘文明指数’也是直线上升。”宋益梅笑着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母亲,她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如今4岁的儿子出门时懂得不能随地扔垃圾,而看到别人随地扔垃圾时,这个“小不点儿”还会生气。对此,她特别骄傲。
▲文促会成员深入社区走访查隐患,助力安全检查
杨斌在民治的城中村生活多年,见证城中村环境的点滴变化,关心社区环境的他心里头总会冒出不少想法和意见来,想多做些事,让家园越来越好。“遇见”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后,杨斌觉得自己的一腔热情有了用武之地。“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通过多种途径让市民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有效促进政府和市民间的良性互动。”杨斌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手机相册装满了新区街头巷尾的照片,哪里的下水道堵了、哪里有“僵尸车”、哪里又建立了个新的街心公园,他总会及时记录和反映,如今的杨斌不仅是“民治通”,也是“龙华通”。
实际上,在两周年的节点回顾,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涌现出了许多像宋益梅、杨斌这样的会员,他们是居住在新区的普通居民,在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有收获,有转变,有了更顺畅、便捷的途径去关注和推动家园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和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的初心——“促进会会员自我素质提升”、“带动其他群众素质提升”、“促进政府部门工作提升”三大目标相契合。
活动创新
以实际行动 践行文明理念
宋益梅提到自己参加了上百场活动,这个数字并非虚言夸大。两年来,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为市民参与文明创建提供载体和平台,开展的系列活动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真正让每位普通市民都可以参与到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来。
“社会观摩”便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两年来,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组织会员定期走进新区的社区、街头、交通要道,寻找新区文明建设中的亮点及短板,有声必发,开展文明劝导、大扫除等公益活动,与农批市场商户签订文明公约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通过政府、媒体、群众的联动推进问题的解决,也受到了市、新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家住龙华办事处华富市场附近小区的王显文是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会员,他对去年走进该市场的一次社会观摩行动印象深刻。这个市场曾是周边居民心中的“脏乱差”典型,当王显文穿上“蓝马甲”和媒体记者走进市场,与住户、店主、管理部门对话,推进各利益相关方统一认识,在擦亮市场招牌时,王显文心里有了一种责任感,“这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去年“双提升”工作开展以后,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打造了“市民开放日”,邀请全区六个办事处的会员代表、居民代表、新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共同参与活动,按照文明城市测评标准,针对社区公共环境卫生、治安环境、交通秩序、志愿服务等方面开展整治提升行动,成为新区城市管理治理工作中重要的一股民间力量。而市民在近距离见证参与新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中,心中的家园感、自豪感也愈发强烈。
去年,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参照深圳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体系,制定了《龙华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公共文明指数测评表》和《龙华新区公共文明指数调查问卷》,并成立了6个测评小组,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区及6个办事处的公共文明指数进行测评,同时,新区多个办事处也敢于创新,委托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对辖区内各社区进行走访测评,这种尝试是全市首创。
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还参与了宣传先进典型的工作,传播正能量。2015年底,“托举哥”刘小贝的故事感动了许多龙华人。他在观澜办事处桂花社区徒手爬上一居民楼三楼,于千钧一发之际托起头部卡在阳台防盗窗缝隙中的3岁男童,解除了险情。刘小贝也获得了2015年龙华新区“闪亮龙华人”的称号。在新区综合办指导下,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在全区开展“闪亮龙华人”年度评选活动,寻找一批品德高尚、技术精湛、事迹感人的典型代表,传播具有时代精神的“闪亮龙华人”。
一一回顾、梳理,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两年来,这个全省首创促进文明建设的公益组织,不断探索长效发展机制,以有特色、有亮点的活动推进文明创建,并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打牢文明工作的根基。
未来可期
推进“十个一”项目 描绘更广阔蓝图
两载探索奋进,培育文明风尚,传播文明新风。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会长王艳谈道,对于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的努力、坚持和汗水得到了回报,但城市文明要发展,所要走的道路还很长,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前进的步伐不会放缓,将继续创新工作方法,激发组织热情,扩大影响力,为文明龙华、美丽龙华添砖加瓦。
记者了解到,当下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正在策划推进文明建设“十个一”项目,从传播力度、平台打造、丰富文明活动、专业度等方面发力,绘就更广阔的蓝图。
今年7月,其中一个“一”迈出了关键一步——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微信公众号平台“家在龙华”正式上线,开设“双提升”、“随手拍”、“文明先锋”三个板块,其中市民可以通过“随手拍”快速反映身边的安全隐患或不文明现象。开通当天,市民李娟便反映了三联社区靠近龙华河道边沿垃圾成堆的问题,很快这一报料被转到相关办事处,执法队工作人员立即到现场进行清理,这也是平台开通后首例得到解决的“随手拍”问题。
▲文促会市民艺术团走进社区演出,带来原创节目快板《接力双提升》
同期,宣传推广新区公共文明建设的主题微电影《大美龙华我的家》也开机拍摄,其分为序曲、概述篇、成果篇和尾声四个部分,全片共有109个场景,超过300人次参与拍摄,其中一个场景是会员们齐声发出邀请,“让新区人的文明传播到深圳的每个角落,欢迎更多市民加入我们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同时,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还在推动建立一个公共文明基金会,发动辖区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公共文明建设;推进集中为所有会员办理会员证工作,提升会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并协调新区相关部门,在入学、就医、办事等新区层面能够解决的事项方面给予文促会优秀会员优先待遇;建立一个党组织,加强党组织在社会团体中的领导和带头作用,这项工作也得到了顺利推动。
此外,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将推进在宝安日报开设《文明风采》周刊或专栏,全方位宣传新区公共文明建设经验和成果;开展龙华文明榜评选活动,该项目已经向市社工委申请创新项目;海选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形象代言人;举办全国性的文明主题论坛;向新区社工委申报“龙华新区交通文明共建工程”……新区公共文明促进会走过两周年,还会“越来越忙”,这支来自基层的群众队伍将以自己所看、所想、所观、所感,为政府建言献策,而这些都指向一个目标——勇当新区文明建设主力军。
内容来源:宝安日报记者 王雪敏 蔡维泽
编辑整理:问答龙华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